根治水源是百年大计,涉及到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治理,非短期能够奏效,当务之急还是要让水厂上马深度处理工艺,并逐步更新管网。这就牵涉到资金问题了,需要多少钱、谁来出、怎么出,都得是本明白账。
食品种类繁多,一种食品出了问题消费者还能用脚投票,也正因此,民众才有将其“掷出窗外”的底气,甚至还可以绝食几天表示一下抗议,但水质如果出了问题,总不能“绝水”吧?
虽然50%的合格率只是专家估计,但实际情况还可能更糟糕。因为这说的是出厂水质,而入户自来水还可能因管网锈蚀、二次供水等问题而受到二次污染。另外,这统计的还只是城市自来水厂,大量农村居民的饮用水甚至都没经过最基本的处理。
那么,自来水合格率到底是多少,1000家“以上”意味着多少?至今,住建部并未正式对外公布数据,也不肯向记者透露。兴师动众、耗资巨大的调查,为何连结果都不予公布?难道这也算“国家机密”?如此又怎能引发公众重视并迫使政府投资改善水质?
自来水问题不像食品安全那么复杂,水质不达标一是因为水源受到污染,厂里产什么,水里就有什么,以至于河流成为了“超级化工厂”。二是因为处理工艺不达标,绝大多数水厂使用的依然是絮凝、沉淀、过滤、消毒的传统处理工艺,对“魔高一丈”的污染现实无能为力。
要提高水质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入手,但根治水源是百年大计,涉及到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治理,非短期能够奏效,当务之急还是要让水厂上马深度处理工艺,并逐步更新管网。这就牵涉到资金问题了,需要多少钱、谁来出、怎么出,都得是本明白账。
只要水质能够提高,供水成本能够透明,即便水价适度上涨相信多数民众也能接受。最糟糕的就是现在这样,没有建立第三方对水质指标的监测和公布制度,公众无法监督,就连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也对民众遮遮掩掩,水质、供水成本和政府投入都是笔糊涂账。难道不告诉民众真相就能等同于让民众喝上放心水吗?直面现实、寻求对策才是负责任的体现。